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量子通信又双叒新纪录!一文读懂量子通信是什么?(附视频讲解)

丁艳、何奎林 量子客 2021-06-23



留言区讨论主题:量子通信与马斯克的星链,您更看好哪个 ?

 

【引中科院】6月15日下午,中科院举办线上新闻发布会,潘建伟院士介绍了最新进展,借用了4年前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基于纠缠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团队的论文 “基于纠缠的1120公里安全量子加密(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 现已在 Nature 发表[1]。    



通信的距离从过去的百公里级别,刷新达到了千公里级的世界新记录。这一突破,标志着量子技术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应用又有了新的高度。

 

当然,量子保密通信素来褒贬不一,怀疑者比比皆是,本文通过相关的资料的整理,帮您分解量子保密通信的基本技术和原理,更加理解这个技术的意义或价值。


(视频来源:Science Magazine,本字幕由量子客整理)


 

什么是量子保密通信 ?

量子保密通信是指利用量子力学特有的量子纠缠现象,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

 

其与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密切相关,是量子信息科学应用中与量子计算并排的两大应用之一, 量子通信最有趣的应用是保护信息通道免受窃听

 

我们常听到的量子保密通信,是采用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密码协议的安全通信方法。它使通信的双方能够产生并分享一个随机的、安全的密钥,来加密和解密讯息。当然,人们经常把QKD和量子密码学这一概念混淆,而QKD仅为量子密码学里最为著名的一个用例。

 

量子密钥分发独特的性质在于,如果有第三方试图窃听密码,则通信的双方就会发现有第三方侵入其内在的核心运用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对量子系统的任何测量都会对系统产生干扰。


如下视频是QKD的原理演示:


(视频来源:CQT


第三方如果试图窃听密码,就必须采用某种方式测量它,而这些偷窃测量会让通信双方发现异常。

 

量子保密通信采用了与量子计算一致的量子比特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叠加(Superpostion)或者纠缠(entanglement)的状态来传输信息。


通信双方会考虑自然环境影响对系统影响,而设定一个窃听最低标准,当窃听可能性低于设定的标准时,一个安全的、可用秘钥就诞生了。

 
两个纠缠的状态,(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这样获取秘钥的方式和传统密码学不同,传统密码学使用数学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方式来获取,两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一个是算法上的,一个是物理的。传统密码学无法觉察到窃听者,从而无法保证秘钥的安全。而QKD则能规避这一短板,而且它具有前向安全性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量子密钥分发只用于产生和分发密钥,并没有传输任何实质的讯息。

 

量子保密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随着不断的突破,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走出实验室,向实用化迈进


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等多个研究小组和机构致力于量子通信网的研发。

 

量子客曾经播报过[3],中国领先的量子通信公司国盾量子,在科创板上市委过会的新闻,当然,现在国盾量子已在科创板IPO注册通过。

 

量子保密通信的挑战

在2008年8月,潘建伟教授团队研制20km级3方量子电话网络[4],但遇到了远距离通信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是全球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前面提到,获取秘钥的方式与传统密码学的区别在于,量子秘钥分发需要依靠物理介质,使用物理介质会遇到两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物理介质本身的材料属性(受环境等影响)会带来限制。


二是通信距离增加后,信号随长度的增加会衰减,到一定临界值时候,就无法使用。因此必须采用中继器对信号数据重新发送或者转发,以便于扩大传输距离。但中继器的出现就与不能窃听的安全通信这一出发点相悖。因为每增加一个中继器,安全隐患因素就增加一个量级(窃听可能出现在中继站处)。

 

如果长距离量子纠缠得以实现,那量子秘钥分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远距离和在实验室可使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用到量子卫星这个”神器“。

 

"墨子号“量子卫星是何方神圣?

 

中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墨子号”,为了纪念我国战国时期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物理学尤其光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而取该名字。

 

墨子号是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重量为631kg,设计预期的使用寿命是2年

       
(来源:中国科学院)
 

量子卫星项目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项目之一,在2011年12月立项,通过5年的研究准备,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升空,成为全球第一颗设计用于进行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注意,卫星本身并没有使用量子力学原理特性而区别于其他卫星)。

 

墨子号第一步突破,远距离保持纠缠

2017年6月16日墨子号成功实现两个量子纠缠光子,被分发到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距离后,仍可继续保持其量子纠缠的状态。只要保持了稳定的纠缠,就为秘钥分发打下基础。该年度出色的工作,使得墨子号2019年获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得克利夫兰奖[2]。

 

但遗憾的是,虽然获奖了,但潘建伟教授的领奖签证受到阻碍,由于个人签证处于“行政审理”状态,无缘出席活动,仅第一作者印娟教授前去领奖。

 

但是可喜的是,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克利夫兰奖9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保持远距离纠缠,是安全通信非常关键的一步,通信双方需要各自持有纠缠态中的一个。过去,类似的远距离纠缠实验都是地球上进行。采用卫星的方式是大胆而且耗资巨大的。

 

至少,需要考量是否有这个能力,把卫星送上天这一标准,大部分国家望尘莫及。

 

墨子号第二步突破,实现远距离通信

墨子号设计使用寿命是2年,理论上来说2019年,墨子号就需要”下岗“。但昨日(2020年6月15日),Nature发文,通过墨子号,此次做到了无中继的量子保密通信,从过去的百公里级提高到千公里级别,具体是1120km,瞬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重要的是,由于是无中继通信,就免去了中间可能的信息偷窃行为。即使量子卫星被”挟持“了,依然能做到保密通信。

 

此次成果,验证了基于地外卫星的QKD方案,可在远距离和安全性上超此前的方案。这为实现全球覆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打下了基础

 

参考链接: 

[1] Juan Yin, Yu-Huai Li, Sheng-Kai Liao , et al. Entanglement-based secure quantum cryptography over 1120 kilometres [J].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01-y)

[2]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8/2019/0222/250844.html

[3] https://www.qtumist.com/post/9791

[4] China creates quantum network. Physics World June 2009 p.11 (2009)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延 伸 阅 读

01   德国经济复苏计划,投20亿欧元开拓量子领域
02   QCWare和汽车巨头开展量子应用解决方案
03   日本宣布建8个量子研发基地,狂追中、美两国
04   未来24个月量子计算投资将从2%提升至10%
05   微软量子云大升级,未来抢占先机要早布局
06   阿里否定谷歌量子霸权1万年优势,20天即可
07   Airbus大力推进量子计算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08   百度首发量子机器学习开发工具“量桨”
09   Atos向日本交付当前性能最高的量子模拟器
10   量子公司SeeQc将量子计算机成本降低400倍
11   英国提供760万英镑开发量子操作系统
12   俄罗斯计划投资247亿卢布部署量子网络


www.Qtumis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